2025年全国糖生物学会议启幕 甜蜜之约,共探前沿
2025年8月9日,备受瞩目的2025年全国糖生物学会议暨第六届全国糖化学会议在四川成都正式开幕。本届盛会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糖复合物专业分会、中国化学会糖化学专业委员会、安特百科(北京)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四川大学、教育部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四川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成都大学承办。
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糖化学与糖生物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糖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本届大会以“多视角、跨学科探讨糖科学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糖类分子的临床应用及糖相关产业的未来发展”为主题,旨在促进我国糖生物学与糖化学等领域的深入交流与深度融合,加速我国糖科学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民生命健康以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贡献糖科学的磅礴力量。
2025年全国糖生物学会议暨第六届全国糖化学会议的开幕式上,大会执行主席、 四川大学鲍锦库教授和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褚良银教授分别为本次盛会致开幕辞。
大会执行主席、 四川大学鲍锦库教授致开幕辞
鲍锦库教授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了糖科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在医学、药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他表示,本次会议为国内糖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将有力推动我国糖科学的发展。
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褚良银教授致开幕辞
褚良银教授回顾了我国糖科学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的创新研究提出了期望。糖科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还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开幕式上,组委会还举行了2025年中国化学会糖化学奖和糖复合物优秀论文奖的颁奖仪式。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钮大文教授主持颁奖仪式,中国海洋大学于广利教授和南开大学陈弓教授荣获2025年中国化学会糖化学贡献奖。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文留青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朱玉根研究员分别获得了2025年中国化学会糖化学青年学者奖;多位位科研人员获得了2024-2025年中国生化学会糖复合物优秀论文奖。这些奖项旨在表彰在糖化学和糖生物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科研人员,鼓励他们继续在糖科学领域深耕细作,为我国糖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钮大文教授主持
2025年中国化学会糖化学贡献奖获奖人合影
2025年中国化学会糖化学青年学者奖获奖人合影
2024-2025年中国生化学会糖复合物优秀论文奖获奖人合影
主会场报告开启学术盛宴
开幕式结束后,主会场报告正式开始,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在糖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俞飚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俞飚研究员带来了题为“破译生命的糖质密码”的精彩报告。俞飚团队通过创新的化学合成方法,成功构建了结构与天然糖质高度相似的多糖分子,并验证了其生物活性。例如,他们合成了多种木甘露聚糖片段,并通过核磁共振等技术证实了这些合成产物与天然糖质的结构一致性。
此外,团队还挑战了此前关于某些糖质具有抗冻活性的观点,通过实验数据提出了新的见解。他的团队与国内外学者紧密合作,结合合成化学、生物分析和临床问题,为糖质功能的解析与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日本东北医科药科大学 顾建国教授
来自日本东北医科药科大学的顾建国教授分享了题为“Significance of Protein N-glycosylation with Complex N-glycans and Its Roles in Diseases”的演讲报告,重点探讨了复杂N-糖链在蛋白质功能调控中的作用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
蛋白质N-糖基化是一种常见的蛋白质修饰过程,而N-糖链有三种主要类型,即高甘露糖型、混合型和复杂型。在细胞内,这些糖链会经过一系列酶的作用,形成分支结构。这些分支结构在不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顾建国教授表示,某些分支结构的表达在癌症中会下调,这可能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他还特别提到了GnT-III和FUT8这两种酶在癌症细胞行为、神经系统疾病和免疫学中的潜在作用。
北京大学 陈兴教授
北京大学的陈兴教授分享了题为“糖质密码的化学解析:探索唾液酸的未知生物学功能”的演讲报告。他表示,糖质是继核酸和蛋白质之后的“第三条生命链”,广泛参与调控人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细胞表面的糖链通常以唾液酸作为“封顶”,就像细胞的“门牌号”一样,帮助细胞识别其他细胞,还与免疫反应、神经连接等重要功能密切相关。
陈兴教授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开发一种能在活细胞和活体中精准标记和解析糖质的方法,就像给细胞表面的糖链贴上“荧光标签”,从而更好地研究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在报告中,他重点分享了他们在唾液酸糖质的化学标记和功能分析方面的最新进展。
中国海洋大学 于广利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的于广利教授分享了题为“海洋糖类新药研究开发及成果转化建议”的演讲报告。于教授表示,海洋糖类结构独特,作用机制新颖,成药潜力巨大。目前,国际上有18个海洋新药上市,其中6个是糖药物;中国上市的22个海洋药物中,有13个是糖药物(包括中药)。然而,糖药物的研发和转化速度仍然较慢,主要原因是糖药物的结构表征困难、作用靶点不明确、体内代谢过程不清楚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于教授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关注现有药物的新用途;二是利用新技术(如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改造抗体糖链,拓展糖类及其复合物的新功能;三是加大对海洋中药多糖的研究,开发糖相关的复方药物;四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蓝色药库”的开发,推动海洋糖类新药和糖基医药材料的研发及成果转化。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高召兵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高召兵研究员分享了题为“纳米孔糖测序:从概念到路线图,未来正来”的演讲报告。他表示,糖测序是生命科学领域中一个尚未攻克的重大难题。高召兵研究员首先分享了他们团队提出纳米孔糖测序概念的过程,通过构建糖电信号指纹图,首次实现了在复杂糖链(长达十个糖单元)上对单个糖分子的精准识别,甚至能区分糖分子的异构体。
他还介绍了他们团队绘制的“聚糖测序路线图”,提出了三条聚糖测序的技术路径:一是“水解测序”,通过逐步分解糖链来分析;二是“链测序”,通过拉伸糖链逐个读取糖分子信息;三是“拼接测序”,通过将糖链片段重新组合来解析完整结构。
上海交通大学 张延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的张延教授分享了题为“蛋白质O-GalNAc糖基化的精准调控及其意义”的演讲报告。蛋白质O-GalNAc糖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修饰过程,这种修饰在细胞的正常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超过5000种蛋白质会经历这种糖基化修饰,其中80%的分泌蛋白和膜蛋白都带有这种修饰。
张延教授表示,人体内有20种不同的酶(ppGalNAc-T)负责催化蛋白质的O-GalNAc糖基化,但科学家们对这些酶是如何协同工作,以及糖基化位点的具体生物学意义还知之甚少。他的团队在过去20年里,一直致力于研究复杂生物样本中O-GalNAc修饰蛋白的发现、糖基化位点的精准鉴定,以及这些酶的底物选择规律。她通过几个具体的研究案例,展示了他们在器官发育过程中O-糖蛋白动态变化、20种ppGalNAc-T酶的催化选择规律及机制,以及O-GalNAc糖基化在大脑神经系统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香港浸会大学 韩全斌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的韩全斌教授分享了题为“黄芪多糖激活免疫的肠淋巴吸收途径”的演讲报告。黄芪多糖是一种具有多种免疫相关生物活性的多糖。韩全斌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当黄芪多糖口服后,它在2小时内就能迅速在派氏淋巴结(肠道的一个重要免疫部位)诱导免疫反应,而且这一过程发生在它被肠道微生物降解之前。这意味着黄芪多糖一定有一种方式能够与免疫细胞直接接触。
研究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黄芪多糖以完整的分子形式,通过M细胞快速转运进入派氏淋巴结,并直接靶向树突状细胞,从而启动抗肿瘤免疫反应。这一发现不仅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验证,还在人体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以下是部分参展厂商:
SCIEX中国
赛默飞
沃特世
布鲁克
BSI(Bioinformatics Solutions Inc)
汉诺生物
上海科哲
先思达生物
奥纳斯特
论文墙报参观
8月9日的开幕式和主会场报告为本次会议拉开了精彩的序幕。与会专家学者通过精彩的报告和深入的交流,展示了糖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本次会议不仅为糖化学与糖生物学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也为推动我国糖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