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创新,智汇常州| 第五届原子光谱应用与技术学术研讨会召开
2025年8月21日,第五届原子光谱应用与技术学术研讨会在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检验检测学会测试装备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环球ug登录联合主办,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承办,聚焦原子光谱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围绕半导体检测、医疗检测、矿产资源监测、农产品检测等热点领域,打造了一场精彩的原子光谱仪器及相关技术的学术交流盛会,致力于推动我国原子光谱技术及相关测试装备的进步与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会议合影
开幕式
开幕式上,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常务副会长生飞和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吴访升分别致辞。
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常务副会长 生飞
生飞介绍了原子光谱技术在检验检测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他强调,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原子光谱技术相结合,有助于该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中国检验检测学会致力于推动技术基础产业化,期望通过此次学术研讨会,原子光谱领域专家与行业同仁开展充分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为原子光谱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注入新动力。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吴访升
吴访升表示,此次学术研讨会不仅为行业带来了高水平交流,更是推动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契机。纺织产业是常州重要支柱,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本地良好行业生态,在材料、纺织等方向有科技进展,积极促进科教融合。最后他祝愿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测试装备分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教授 邢志讲话
邢志介绍了举办本次会议的初衷,对各位参会代表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会议一定圆满成功。
中国检验检测学会测试装备分会原子光谱应用与技术专家组秘书长毛雪飞研究员担任开幕式主持人
同时,还举办了中国检验检测学会测试装备分会副会长、副秘书长任命仪式,任命厦门大学杭纬教授为副会长,江苏理工学院姚克明教授为副秘书长。
中国检验检测学会测试装备分会副会长、副秘书长任命仪式
学术报告
会议首日,东北大学王建华教授、四川大学侯贤灯教授、武汉大学胡斌教授、北矿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冯先进研究员、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杨啸涛研究员、厦门大学 杭纬教授、四川大学吕弋教授等19位专家学者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分享了原子光谱领域的前沿成果与创新思路。
东北大学 王建华 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等离子体质谱的单细胞分析新方法研究
王建华系统介绍了团队在等离子体质谱单细胞分析方法方面的最新进展。等离子提质谱因其高元素灵敏度、宽线性范围等特点,成为单细胞分析的有力工具。一方面,团队利用 ICP-MS 双同位素检测开展单细胞表面蛋白分析,通过微流控芯片高通量单细胞进样,实现单细胞双同位素 ICP-MS 同步分析,可对两种关键表面蛋白标志物进行同步检测,完成三种癌细胞的分型分析,为肿瘤分型与干细胞鉴定助力。另一方面,采用空间换时间策略,以碰撞气结合水凝胶封装单细胞阵列,通过水凝胶微珠中滚环扩增及纳米探针标记策略,实现单细胞内 miRNA 高灵敏双靶标定量,揭示乳腺细胞 miRNA 差异,用于评估药物刺激及基因治疗效果。
四川大学 侯贤灯 教授
报告题目:原子光谱分析研究
侯贤灯介绍了原子光谱领域各类探讨与研究概况。其研究涵盖多种联用技术,如液相色谱-UV 室温原子化联用、固相萃取与 XRF 联用等,这些技术体现出绿色分析化学的特点,具备快速、简单、便捷等优势,在稀土等领域已有应用。此外,还涉及样品组分分离方法及相关仪器研究,探讨了原子光谱在生物分析中的间接检测应用,为原子光谱分析技术的拓展与实践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路和参考。
武汉大学 胡斌 教授
报告题目:整体柱毛细管微萃取及其痕量元素与形态分析
胡斌介绍了整体柱CME-ICP-MS方法,其具备更广泛的孔径大小、比表面积和形态,以及大量的功能基团,从而被用于有选择性地富集各种样品中的痕量元素及其形态。该方法可以应用于:一、痕量元素及形态分析:如利用 TiO?纳米颗粒增强整体柱 CME-ICP-MS,实现对人体尿液中 Gd 离子分析;二、含金属纳米粒子分析:例如将金纳米颗粒作为中间配体的聚合物,用于单分子链毛细管微萃取痕量稀土元素。整体柱CME-ICP-MS 是一种强大的在线分析平台,能对细胞中的痕量元素及其形态进行分析。此外还开发出 3D 打印全功能样品引入系统,专门用于 ICP-MS 测定细胞中的痕量稀土元素。
北矿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冯先进 正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解码稀土“工业维生素”:尖端应用场景与分析技术的跃迁之路
冯先进首先阐述了全球稀土资源的分布与整体概况,强调其在航空航天、军事国防工业中作用关键,还提及稀土合金、永磁材料、核材料、光学材料、隐身材料等应用方向。报告还梳理了稀土元素分析技术的进展,指出技术在不断创新完善,目前新型检测仪器研究朝着高效、绿色、智能、便携化方向推进,并介绍了我国稀土元素分析现行标准状况,其中国家标准 108 项、行业标准 72 项等。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杨啸涛 研究员
报告题目:漫谈光源等关键部件的革新对光谱仪器发展的作用
杨啸涛深入阐述了光谱仪器领域的关键要点。CMS、CCD 在分子光谱中应用广泛,锂元素检测在众多产业中意义重大,测汞仪也有着特定的应用场景。在原子光谱领域,长期深耕塞曼石墨炉研究,引入可变恒定磁场的塞曼效应概念,已完成石墨炉可变磁场的概念、实验模型及专利准备。这些工作对推动光谱仪器关键部件革新,促进其在多领域的高效、精准应用有着深远意义。
厦门大学 杭纬 教授
报告题目:激光溅射电离质谱助力电子级金属纯化的思考
杭纬介绍,常规痕量检测方法存在繁琐耗时、元素易挥发、易引入污染等问题,且无法实现微区分析、元素分布及深度信息检测。而激光溅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具有低检出限、高准确度、高效率、快速分析、对固体标准物质依赖小及分布成像等优势,是研究高纯金属纯化及杂质迁移规律的理想方法。团队建立了以 LAI-MS 为主、其他方法为辅的高纯金属杂质元素分析新方法,通过在各级纯化节点获取数据,精准评估工艺参数与杂质脱除效率,并开展技术完善及多尺度计算框架构建,为高纯关键金属材料纯化与性能提升提供更多可能。
四川大学 吕弋 教授
报告题目:金属稳定同位素标记生物分析
吕弋介绍了一种稳定同位素标记的 ICP-MS 生物分析策略,该策略具备高灵敏度、高精密度、高通量、多重性等显著优势,已在纳米领域应用。其中,高灵敏度体现为大多数金属稳定同位素可检测至 pg?mL?? 水平,且能通过聚合物、纳米颗粒、信号放大、单粒子分析等实现更高灵敏度标记分析;高精密度依托同位素稀释法,结果可溯源至 SI 国际单位制,适用于实验室间比较与质量控制;高通量得益于丰富的金属选择和多变的条形码行为,有望推动新型高通量质谱悬液阵列发展;多重性则借助质谱仪同位素光谱高分辨率,实现多种生物分子成分的分析。该策略在生物分子标记中应用于高通量检测、生物特征分析及诊断等方面。吕弋指出,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在生物分析化学领域仍有广阔发展空间,需分析化学与生命科学研究者共同深入探索。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张华 研究员
报告题目:水环境健康快速原位分析技术装备与应用示范
张华围绕两部分内容介绍了近期研究进展。一是污水流行性病原体监测预警。将微流控-LAMP等技术耦合,在可折叠微流纸片上集成微生物检测多步骤,构建新冠病毒纸基传感检测装置,实现定性到半定量突破。二是场地地下水重金属原位检测。针对地下水重金属原位检测难题,研发 20 种敏感材料,突破技术瓶颈,研制出传感器及高精度汞在线分析装备。并且,他还指出,全健康/同一健康(One Health)时代已经来临,需开展交叉创新研究,推动环境健康主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便携式微型化检测技术是发展趋势,并介绍了基于 AI 的现场原位在线检测系统未来应用情景。
东北大学 于永亮 教授
报告题目:微等离子体原子光谱装置研制进展
于永亮介绍了团队在等离子体原子光谱系统方面的研究,涵盖新型预处理方法、高效进样模式等,旨在解决样品高效处理问题。团队围绕整机构建,将预处理、进样与检测部件整合集成,研制出系列装置:一是具在线消解功能的 PD-OES,消解性能分析,相对于微波消解的效率;二是磁场加速 DBD 消解的 PD-OES,探究磁场对 DBD 消解的作用;三是基质固相分散萃取的 PD-OES,预处理时间短、萃取效率高,能减少样品转移损失;四是电热脱溶的 PD-OES。最后,还阐述了未来小型装置需解决的问题及发展展望。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汪正 研究员
报告题目:等离子体质谱在半导体用高纯材料的分析研究
汪正首先介绍了 ICP-MS 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广泛应用,指出半导体制程中 50% 的废弃硅片源于试剂及材料中的痕量污染,强调需严格控制杂质。随后讲解了 ICP-MS 的结构原理及干扰去除,分析了 “人、环、机、法、料” 等影响因素,提及无尘室环境要求及碰撞反应池技术迭代在反应池干扰去除中的作用。还阐述了其在高纯材料和表面污染分析中的应用,包括纯水、无机及有机溶剂中痕量杂质的定量,以及材料表面和次表面金属污染的测定。此外,探讨了 LA-ICP-MS 技术在高纯材料分析中的应用探索,该技术分析速度快,在地质、生物等领域表现良好。最后,从含量测定、直接分析、智能分析、极端情况等方面,分享了对高纯材料分析的思考。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陆跃翔 副教授
报告题目:微等离子体电化学(MIPEC)在分离与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陆跃翔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将 MIPEC 应用于熔岩电解,团队提出等离子体电极设想,完成阳极熔岩验证(包括放电、金属沉积及耐腐蚀机理性能)和阴极熔岩验证(含纳米级金属沉积),并开展光谱熔岩分析,依托响应迅速、重复性好的优势构建研究平台,实现多元素特征峰捕集与定性定量分析,还初步设计实验装置并进行微等离子体阵列放大集成;二是 MIPEC 在材料合成中的应用,可合成碳点材料、聚多巴胺及 MOFs、COFs、沸石等。最后,他总结道,等离子体与电化学结合实现 “1+1>2”,等离子体电极兼具电化学反应与高能粒子产生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 张春雷 副教授
报告题目:低噪声核电子学在监测中的应用
张春雷介绍了该领域的历史沿革与工作基础,聚焦探测器与电路技术,如研制大面积半导体、碳化硅探测器等。实际应用中,团队研制的 α 谱仪、流气式低本底 β 设备、高纯锗 γ 谱仪系统,已用于农业、土壤、食品、水中放射性核素检测,国产化仪器性能达国际领先。同时开展辐射探测与辐射化学交叉研究,研发新型防护材料,结合化学与物理原理优化辐射防护。未来将重点攻关新型探测器、核电芯片、核心算法及微量元素快速无损检测,推动核电子学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钱荣 研究员
报告题目:基于辉光放电光谱的固体材料表征新方法及应用
钱荣指出,先进材料的高质量发展对表征方法提出了极限要求,尤其需要更高的灵敏度和更低的检出限,痕量元素的表征尤为重要。为此,团队开发了一种磁场增强辉光放电光谱新方法,增强倍数最高可达 45。同时,团队还开展了磁场增强 GDOES 的相关研究,涉及磁场构型设计、放电条件优化及磁场构型筛选等方面,并结合实验、理论与 SEM 对其机理进行探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心磁通量密度较大的磁场构型,对 GDOES 具有较强的增强效果,这为提升先进材料表征技术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撑。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闫哲 原子光谱资深应用工程师
报告题目:ICP-MS/MS 在新污染物和气体分析中的应用
闫哲介绍了安捷伦ICP-MS/MS在新污染物和气体分析中的解决方案。一,采用 sp-ICP-MS 法分析微塑料颗粒,涵盖仪器方法及塑料微球(MPs)的降解过程与机理研究;二,利用 ICP-MS/MS 分析全氟化合物,包括定量检测 PFAS 中的总氟及相关检测方法,并对土壤中 PFAS 开展基础研究,涉及前处理过程等;三,通过 GD-ICP-MS 直接分析气体元素杂质和颗粒,基于安捷伦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开发专用软件,实现对 GED-MSAG-ICP-MS 过程的完全控制,可直接测试气体中金属杂质,如氟化氢中的气态金属杂质和颗粒物。此外,还介绍了其他联机应用,这些应用有助于提升操作便捷性、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可通过提升附件满足不同需求。
成都理工大学 高英 教授
报告题目:类金属高效光化学蒸汽发生及应用
高英介绍,ICP-MS 是微量/痕量元素分析中应用最广的仪器,具有线性范围宽、分析速度快、易于自动化等优点,但对 As、Te 和 Sb 等元素存在形态依赖的进样效率问题。团队发展了了过渡金属离子辅助 PVG 和类金属辅助 PVG 等新型光化学反应体系,丰富了元素光化学理论,对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迁移与转化规律有积极意义。研究提出过渡金属辅助高效 PVG 体系,具有普适性,可提高灵敏度,还开展了反应机理及钒辅助增强机理研究,以及钒、铌、钽的光化学蒸汽发生研究。并建立了痕量元素分析新方法,分析灵敏度最大可提高 70 倍,试剂使用量降低 200 倍。最后还介绍了光化学蒸汽发生的应用研究。
衡昇质谱(北京)仪器有限公司 高光晔 产品经理
报告题目:串联成章 智控领航 | 定量化微波进样-ICPMS 全自动元素分析系统应用进展
高光晔介绍了衡昇质谱在元素分析领域的应用进展。IQuad 2300P 全自动元素分析系统实现了从微波消解到 ICP-MS 检测的全自动化,超能微波机器人仅需称样即可完成样品元素分析后续操作,便捷高效,并且可对不同样品采用多种消解方法同时处理。全自动微波消解与 ICP-MS 联用技术已在土壤样品、小麦、奶粉等分析中得到应用。此外,他还介绍了衡昇/屹尧的全息微波消解家族产品,展现了全自动元素分析系统在提升效率与精准度上的优势。
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钱澄倩 博士/检验研发专家工程师
报告题目: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行业的应用与思考
钱澄倩介绍了海天的多方面发展成果。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上,推动数智化转型,通过 AI 闭环调控赋能罐装质量控制,电子鼻助力酱油香气质量控制,在线 NIR 光谱分析赋能过程质量控制;在大健康发展方面,推出更健康、轻盈、营养的产品系列,并建设海天大健康产业园;作为链主企业,积极承担责任,通过生态共建、上游延伸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同时,她还提及食品行业对快检技术的需求,重点关注微生物在线快速检测及食品安全链接领域,为行业技术应用与发展提供参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郭伟 教授
报告题目:珍贵样品痕量元素分析研究-以嫦娥六号月壤为例
郭伟介绍,针对月壤样品稀少(<1 ng)、目标稀土含量低(<0.1 ppm)、玄武岩中 Ba 含量远高于稀土导致干扰大等问题,提出 “高效分离 + 一滴也不浪费” 的思路。团队设计出一套高效在线自动分离富集系统,研发 5 微米离子交换填料替代国外 75 微米填料,实现与 ICP-MS 在线联用及控制软件开发,设备在基体元素去除率、重现性等方面表现良好。同时对方法进行改进,已应用于月壤分析。
四川大学 刘睿 教授
报告题目:元素标记多组分定量和编码分析策略
刘睿介绍,在健康中国战略下,疾病诊断对高优检测技术需求迫切,从放射性标记到非放射性技术发展中,元素标记展现显著优势。聚焦金属元素标记分析,开展了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多组分及亚型分析,利用元素标记多维度优势,如分析甲胎蛋白亚型,通过精准比率分析提升诊断特性,还可用于核酸分析减少假阴/阳性。二是基于单细胞的单颗粒均相分析,通过时间分辨模式实现单颗粒检测,建立信号强度与数量的标准曲线,应用于前列腺疾病诊断及农残检测,结果相互验证。三是单颗粒编码分析,用金属元素编码,结合芯片技术实现多组分同时分析,减少干扰,提升效率,为复杂生物体系分析提供新方法。
参展厂商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
上海乐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凯来仪器有限公司
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北京宝德仪器有限公司
苏州佳谱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安科慧生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玉宇电光器件有限公司
《岩矿测试》期刊
Atomic Spectroscopy期刊
环球ug登录